【制药站 行业动态】数据显示,截至7月8日,科创板共受理33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的上市申请。这33家企业共涉及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研究和试验发展、食品制造业以及橡胶和塑料制品业5个细分行业。其中,有2家企业属于“研究和试验发展”细分行业。
据了解,“研究和试验发展”企业主要是为医药企业提供医药研发外包服务,通过与医药企业合作,为医药研发创新赋能。
近年来,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在我国快速发展,并催生了多家上市公司,尤其是在一大批药物完成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后,CRO行业迅速放量。业内预测一致性评价或为CRO行业带来400亿元的增量。
另外,国内创新药政策的连续出台,助力药企积极进行创新药研发,也让CRO企业迎来了春天,未来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据统计,2013年中国CRO行业市场规模约为229.3亿元,到2017年增至630.1亿元,2013-2017年年复合增速达22.4%。另据国家统计局披露,2016年中国CRO行业规模为462亿元,2020年有望达到975亿元。
CRO的业务涵盖了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新药注册申报等各个环节。对于不具备研发实力的小型药企来说,CRO可以为其解决资金短缺、研发能力不足的难题,而对于大型药企而言,研发业务外包能够降低研发风险、更的开展研发业务。
业内表示,新药研发比拼的就是速度和资本。“利用CRO开展项目,一方面,可以提高资本利用率,把资金更多放在项目产品上,减少仪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投入。另一方面,搭建研发中心和研发团队都需要较长时间,研发外包节省药物研发时间的同时,也有利于初创公司降低风险。”
在CRO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两级化现象也更加明显。一些行业巨头如鱼得水,业绩获得很好的增长,企业加紧布局国内市场的同时,甚至将目标朝向海外市场,而小型CRO企业因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或面临终止挂牌和退市的风险。
业内认为,随着创新药的持续增长以及研发成本的上涨,外包渗透率会进一步提高,这将为范围内布局的CRO企业带来更多的契机。同时,国内CRO产业巨头也在通过加速并购、投资的方式,加速整合创新。
而国内市场方面,“4+7”带量采购政策推行后,仿制药企业利润下降,企业不得不进行战略转型,对于CRO企业也更加看好。
有行业人士分析,药企在仿制药方面的利润逐步下降,必然会回归创新、分工的本质。但对于缺乏相关经验和资本的企业而言,只有将药品的临床、工艺、生产、销售外包出去,加速流通渠道的整合,才能凸显终端药店渠道的价值。
总的来看,未来CRO行业会迎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同时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竞争更加激烈。另外,医保局集采及后续控费是大趋势,未来药价承压下产品力是核心,医药企业更多的回归研发本质,CRO行业将持续被看好。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