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市场分析】近年来,受医保控费和集采降价的影响,本土市场已难以满足中国Biotech的商业化需求,越来越多的本土Biotech积极寻求“出海”,加速了国产创新药的“输出”。在此背景下,业内预计上游的本土制药装备和耗材行业也将迎来机遇。
制药装备(图片来源:制药网)
国产创新药加速“输出”
随着本土创新药企业研发实力的不断崛起,国产新药正越来越受跨国药企的认可,也涌现了越来越多的研发战略合作和海外授权案例。
从公开信息来看,中国创新药出海爆发于2020年,数据显示,2021-2022年,出海授权交易收获的首付款总额近30亿美元。其中在2022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首付款高达11.6亿美元,凸显国产创新力量的逐步强大。
从单笔交易金额来看,近两年有多起大额交易,交易方包括荣昌与Seagen,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康方生物与Summit Therapeutics等。其中,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在2022年就ADC项目达成3笔交易,总金额高达94.75亿美元,首付款达1.75亿美元。
进入2023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仍在加速。例如,2023年4月,康方生物宣布,其与正大天晴共同合资的公司正大天晴康方与Specialised Therapeutics(ST)签署合作协议。ST公司将拥有安尼可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11个国家的独家销售权,该合作总对价约7300万美元。
2023年2月,“医药一哥”恒瑞医药将自主研发的抗癌创新药EZH2抑制剂SHR2554进行海外独家授权,将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权利许可给美国Treeline Biosciences公司。通过这笔交易,恒瑞将获得1100万美元的首付款,并且未来还有权收取最多6.95亿美元的里程碑款。除美国市场外,恒瑞还对媒体透露正在积极筹备在新加坡成立子公司,未来将其产品辐射到整个东南亚市场。
此外,近年来还有君实生物、信达生物等Biotech也纷纷出海东南亚,积极推进国产品牌进入东南亚市场,在高达百亿美元的东南亚医药行业市场空间里“攻城略地”。
总的来看,国产创新药出海之路虽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也有受挫的案例,但国产创新药企业出海的方向仍未改变,从美国市场到东南亚等市场,未来国际医药市场上将涌现更多国产创新药的身影。
本土制药装备和耗材行业将迎来机遇
制药装备和耗材行业属于医药行业的上游,其发展与医药行业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中信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提到,越来越多的研发战略合作和海外授权,中国企业在未来可能会提供给全球医药市场一种新的品类——价格水平和生物类似物相当的同靶点生物创新药;而伴随中国创新药研发和制造能力的全球输出,中国本土的制药装备/耗材企业的全球竞争力等也有望明显增加。
目前来看,本土的制药装备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有了很大的进步,逐步从低端市场朝着高端市场方向转型升级,并已在不少零部件和核心技术领域逐步实现新突破,打破了进口垄断的局面,满足下游医药行业的发展需求。
但也需要看到,在生物工程等领域,目前国内的生物装备和耗材市场主要还是依赖于进口,这对于国产药机和耗材行业而言意味着存在可替代空间,需要国产企业持续创新研发,不断深耕,加快突破。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