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市场分析】近年来,在我国医药领域改革持续推进,不断释放鼓励创新的信号下,创新药市场环境不断改善,国内新药研发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药企需从立项与投入发起突围(图片来源:制药网)
但从创新布局来看,我国目前有超过一半在研创新药的适应症集中在抗肿瘤领域,绝大部分的创新都是针对热门靶点进行的快速跟随,且基于同一靶点的研发同质化程度较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宣布进军单抗领域的国内药企就已经有数十家。
除此之外,针对新靶点设计的完全创新的新药数量也较少。对此,业内专家表示:“比照美国药企在靶 ,除非具备很大的疗效优势,那么前三款获批以外的药物所拥有的市场将非常有限。”
从以上综合来看,未来国内me-too、me-better之类针对个别靶点进行优化设计的“小创新”,除了容易与同行“撞车”之外,还将会在带量采购等“改革组合拳”的影响下,面临越来越大的营收压力。
那在这种情况下,药企该如何解决这种困境呢?业内专家认为,药企需从立项与投入发起突围。从立项来说,立项是新药研发头一步,也是直接影响新药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建立一套完善的新药立项体系可降低因盲目开展项目而产生的风险,帮助制药企业筛选出合适的新药项目。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立项论证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市场因素、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药物的研发成本、资源及产业化因素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为了能持续获得新药产品上市,制药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新药项目立项规划。
从投入来说,新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初期较难盈利。通常一个创新药物新药,从分子筛选到上市化一般需要 10 年的时间,且顺利完成三期临床,成功上市的概率不到 10%。在进行药物发现、临床试验到真正上市之前这段时间内,大部分的企业没有办法实现营收。
因此,要想减少不必要投入,选择正确的研发模式就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创新药的研发模式有三种方式,一是自己打通整个新药研发产业链,从靶点筛选到 CMC 到临床都是自研。二是收购创新药公司获得创新公司在研或已经上市的产品。
三是通过许可引进(License in)," 产品引进方 " 向 " 产品授权方 " 支付一定的预付款,并约定一定金额的里程碑费用(按品种开发进展)以及未来的销售提成,从而获得产品在某些国家(地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商业化权利。
在目前的政策、市场和融资环境背景下,license in 模式看来是国内企业引进新药的较为合适的一种方式。而实际上,其也已成为国内企业引进创新药越来越常用的方法。
总的来说,持续的研发投入,仍将是药企立于不败的有力砝码。但这也要求企业有顶层设计和全盘思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除了坚持长期投入创新外,药企要想真正发展壮大,还要注意多渠道布局与持续优化。毕竟能根据市场变化随机应变,才是应对的有效手段。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