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行业动态】近日,罗氏公布了2020年一季度财报,销售额达151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2%,其中制药部门的销售额增长了7%,达到123亿瑞士法郎。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罗氏在一季度进行了临床管线的“清理”,停掉了6个临床项目,包括两项三期临床。
据了解,罗氏叫停的两个3期临床项目,一个是有关在研口服新药balovaptan(RG7314)的,该药是一款加压素1a(V1a)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治疗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者,于2018年1月获得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证。
另一款则是处于3期的临床项目涉及MDM2抑制剂idasanutlin(RG7388)。去年9月,罗氏表示正在进行3期临床试验,检验idasanutlin与cytarabine联用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也在探索这一候选药物与其它药物联用,治疗不同白血病患者的疗效。
对于此次罗氏直接叫停6个临床项目,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是为了调整研发管线。实际上,抛售、分拆、瘦身、转型……跨国药企巨头从不乏这些关键词。近年来,除了罗氏,默沙东、GSK等都在纷纷调整研发管线,通过出售、砍掉在研项目等方式专注于核心领域。例如,2019年5月,GSK在一份评估报告中毫不犹豫地砍掉了另外两个疫苗项目,一个是针对链球菌肺炎疫苗项目,一个是通用流感疫苗的候选项目。
同月,一家研发乙肝疫苗和免疫类药物的公司Dynavax也宣布退出免疫肿瘤产品线研发,裁员82人,占目前公司员工总数的37%,并解聘了执行官。
而除了停掉研发管线,精简研发部门、裁减研发经费,也是众多跨国制药公司近些年主要选择的研发模式。如2018年9月,诺和诺德宣布重组研发中心,加速严重慢性病产品管线的扩展,在丹麦和中国的研发中心裁掉约400名员工。还有去年,有消息显示,诺华中国早期研发中心将关门,并于去年底与今年3月分批裁员。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由于药品行业的竞争激烈,且尚未出现“航母级”的跨国药企,广铺产品线对于药企来说,并非是明智的选择。众多跨国药企正在用行动证明,将重点放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建立自己的品牌才能得到更多实惠。
总的来说,近些年不仅各大跨国药企对在研项目进行选择性的、战略性的“放弃”,甚至公司内部的一些部门也被整体打包销售,从而精简结构,专攻自己擅长的领域。事实证明,对在研项目进行战略性的放弃,不仅可以及时挽救公司的损失,也可以将各方面的资源抽出,从而更好的开展药品研发。不过,一个项目即使是处于前期阶段,投入往往也是庞大的数额,如何能及时准确的毙掉项目,对决策者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巨大的考验。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