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市场分析】日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33个品种入选第2批国家药品“集采”名单,涵盖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用药,以及抗肿瘤和罕见病用药。按照集中采购工作安排,2020年1月17日将开标产生拟中选结果。对此,网上有一些网友调侃说,又一波降价药品已在路上。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由于2019年9月,头批国家药品“集采”扩围到全国,与扩围地区2018年同品种至低采购价相比,25种中选药品平均降幅59%所导致的。从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效看,以带量采购的模式引导药品降价,已成为行业大趋势。这不仅包括国家“集采”名单上的药品,也包括未纳入国家“集采”的药品。在不少药企看来,如今即将开启的新一轮集采就意味着新一轮降价,以及药企间又要开始打“价格战”。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过期原研药和过评仿制药企业如何进行博弈,多取决于企业战略,不能只想着拼价格。药企只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确保成本优势,才能成功活下来。
目前,在仿制药利润被集中采购不断挤压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药企正在不断加码创新药,试图在其巨大的增长空间中获得利润。根据IQVIA数据,2018年中国药品市场按销量计,创新药占比不及1%。按销售额计,占比不及3%,仿制药和中成药/辅助用药占比分别约39%和33%。短中期内,创新药加快纳入医保目录、仿制药降价、中成药和辅助用药限制使用仍然是主要发展趋势。
但实际上,从长期来看医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得回到研发和创新,特别是具有差异性或临床优势的创新品种。研发实力强、在研产品储备丰富的公司成长性,从整体看来明显会比仿制药为主的企业大。
因此,药企未来要么增加专利壁垒,如扩大适应症,延后药品专利期;要么实现规模效应,即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供应链成本。
从整体集采趋势来看,医药市场带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药企而言,无论能否中标,未来都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研发和成本控制上。产品创新可以避免“价格战”,低成本则是“价格战”的根本保障,保持产品质量稳定和持续降低成本将会成为药企发展壮大的长期战略。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