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市场分析】今年上半年以来,受特殊时期影响,很多医院已经拒绝了医药代表的日常拜访。而随着新规的出台,又让医院更加拒绝潜在风险,药代行业举报、裁员、降薪各种消息频出。目前,在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价格谈判、药品集中采购等医改不断深入和医疗反腐力度加大的背景下,医药代表的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小。那么300万医药代表,未来将何去何从?
据了解,医药代表大体上分为“直营”和“代理”两类。其中,直营的医药代表直属于企业,以前多是外企,现在国内企业也有大量直营人员;代理商则成分复杂,有直营人员转为业务承包的,也有纯做销售起步的。
其中,外企的直营人员算得上是国内一开始上路的真正意义上的药代。他们以从事专业的学术推广为主,主要作用是帮助医生了解药物的功效和优势,让医生在开药时多考虑其代理的药物。
相比较于外企而言,国内企业由于本身对产品功效的研究不够深入,医药代表不可能在学术上进行推广;而诸如做代理起家的医药代表,则更难在医疗业务上帮到医生。
今年以来,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就医药腐败密集发文,并且从8月开始,全国进入医院巡查期,对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接受回扣行为等腐败行为进行重点打击。
9月16日,国家医保局又发布了《关于建立医药价格和招采信用评价制度的指导意见》,这也就是业界称的“行业黑名单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一旦药企因商业贿赂等不法行为被立案调查,则成为扣分项。企业被记入黑名单后,将严重影响药品的销售。目前已有省份明确将有行贿污点的企业踢出采购清单。
随着黑名单制度的推进,业内举报潮频现,行业寒意来临。而在集采常态化之下,不少药企已经做出裁撤医药代表的决定,例如赛诺菲解散了进集采的药物“波立维”的销售团队。总的来看,医药代表“躺着赚钱”的日子早已不复返,接下来行业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那么,300万医药代表未来会就此消失吗?
在多位医药代表看来,行业洗牌在所难免,但医药代表并不会大规模消失。目前,不少药企包括跨国药企都在瞄准基层市场和院外市场,他们依然需要大量的医药代表。
从深耕基层,扩充销售团队的药企来看,其抵消了部分集采影响,业绩获得明显的增长。例如,辉瑞在2016年启动了“县级医院项目”,据称扩充销售队伍至千人以上。今年上半年,辉瑞的“立普妥”、“络活喜”等核心产品虽然没进集采,但负责这些品种销售的辉瑞普强业绩反而逆势飘红,二季度同比增长17%,这与其开发基层市场关系密切。
无独有偶,诺华在今年9月9日宣布与“中国县域医院院长联盟”合作,共同开发基层心血管病领域市场,目前公司在中西部基层市场拥有3000人以上的销售团队,公司2020年半年报显示,中国市场收入26.59亿美元,同比增长14%。
长远来看,药企传统的营销模式正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医药代表的生存关键在于回归其本质,专注于纯学术推广,增加合规与安全意识。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