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药网 行业动态】近年来,医药行业政策频出,环保高压持续推进,市场格局面临调整。数据显示, 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国共有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4376家,药品经营企业47.2万余家。业内表示,当前“多、小、散、乱”的行业格局已不再适应经济一体化的竞争要求,也不适应现代企业规模化生产要求。“预计五年后,将有不少于1/4的制药企业和一半以上的药品传统批发企业消失。”
在此背景下,医药企业要想幸存并获得发展,必须对商业模式进行根本性再造。其中离不开的两个关键词就是“创新研发”和“管理”。
在创新研发方面,无论是跨国药企还是本土药企,都面临创新升级的挑战。对于跨国药企而言,针对中国健康需求的变化,企业必须推出适合的创新产品,同时扩大老牌药品的市场,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而对于本土药企而言,需要不断提高创新技术,加强研发投入打造更具价值的创新药,才能更具备市场竞争力。
业内表示,过去药企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尤其是在“4+7”带量采购试点落地后,药企将逐渐向“轻销售、重研发”的方向转型。
有药企的负责人指出,在医药监管日趋严格的趋势下,此前依靠广告宣传和销售产品的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企业想要真正得以发展,必须在产品生产工艺和安全性方面加大投入。“虽然这需要企业投入不小的研发成本,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业绩,但我们可能会通过布局其他领域,缓解压力的同时寻求新的出路。”
据悉,目前一些本土药企通过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或积极引入国外创新技术、与国内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不断丰富完善产品线,降低创新研发的风险。
在管理方面,随着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出现,如何压缩企业输出成本成为药企面临的难题。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向,合规的运营模式显得尤其重要。
业内分析指出,从中长期来看,未来药品价格竞争会加剧。且随着带量采购的推广,国内药企将会趋向集约化生产,大型的企业可靠低成本、多品种存活下来,或将节省下的钱(销量队伍的经营管理成本)全部投入到研发和生产中,让更多的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
总的来看,集约化生产或成为医药企业降低成本输出、调整结构的大趋势。
另外,目前,阿斯利康、拜耳、葛兰素史克、诺和诺德等在内的一系列大型跨国药企曝出裁员潮,少则几十、几百人,多则甚至涉及上万人。制药行业裁员似乎成为一股风潮。
业内分析认为,在这些巨头裁员的背后,其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削减成本,聚焦优势业务以及战略架构调整。同时,也反映出制药产业格局的剧烈变动以及市场格局的重新塑造。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