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行业动态】近年来,在政策、资本等多重力量推动下,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多地均将这一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加码布局。值得注意的是,在政策层面对于医药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创新药资本市场热度还在持续上升,大批上市药企也在近期竞相引入新药,提升创新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10月,至少有八家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达成了新药授权引进合作,包括上海医药、罗欣药业、华东医药、烨辉医药、华润双鹤、翰森制药等。其中,上海医药和翰森制药都在一个月之内达成两项合作。
如10月8日,上海医药宣布以不超过人民币6.9亿元(除销售提成外)的金额取得贵州生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生诺医药”)新型抑酸剂X842项目
原料药及制剂在中国区域(包括香港、澳门及中国台湾)的独家委托生产和所有适应症的工业销售权。
后来在10月28日,上海医药又宣布以不超过10,725万美元(除销售提成外)的交易金额,从KoBioLabs公司获得益生菌新药KBL697、KBL693项目在中国区域研发、生产、注册、经销、销售、营销、推广和再许可的权利,包含KBL697与KBL693作为药品的所有适应症。
综合来看,从外部引进产品已成为生物医药公司扩充产品管线、探索更多创新疗法的重要方式之一。分析认为,医改持续深化的过程中,政策层面鼓励医药创新的态度越来越明确,多地也已相继发布了未来几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目标。这些文件、规划都在释放出更加强烈的支持创新信号,进一步促进行业格局从跟随式创新向硬核创新升级。
在这一背景下,业内认为,未来越来越多药企还将频频引入新药,通过license in(授权引进)模式丰富产品管线,提升创新能力。但业内也提出,引入新药模式虽然可以快速扩充产品管线,但lcense in模式只是扩充产品管线的一个便捷之道,不能长期依靠,只有具备持续研发能力和真正创新实力的企业才会获得资本市场的更多认同。
据了解,其实目前国家已经开始通过监管严打药企“伪创新”。过去两年,已经有数十家本土创新型新药研发公司凭借License in商业模式获得资本青睐、登陆资本市场,如云顶新耀、再鼎医药、天境生物。但今年7月,上交所发布的科创板上市委2021年第48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显示,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和药物”)暂缓审议,并要求海和药物说明其是否对引进的产品进行过改进,是否有独立研发能力等,标志着监管打击药企伪创新力度已经开始在逐渐加强。
业内认为,随着“健康中国2030”的推进,低值药的审批难度会逐渐增加,证监会也会加大力度否决资本助力的“License in”模式,国家从监管层面严控伪创新的力度还将持续加大。在此背景下,药企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真正的创新能力。
总的来说,“License in”并不是简单的买入,企业自身也要提高创新水平,聚焦药品的临床价值,才能走向更广阔的未来。业内预计,今后在创新大势下,自主研发和license in一定是相辅相成,而且长期伴随,在未来一段时期,这也将成为中国新药研发公司的一个基本模式。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