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行业动态】近期以来,阿斯利康、礼来、默沙东、罗氏、赛诺菲、诺华、诺和诺德等7家跨国药企陆续公布了2020年中国区制药业务收入。那么,哪家的中国业绩比较亮眼呢?
从公开数据来看,阿斯利康以近54亿美元的中国收入位列跨国药企中国市场“老大”的位置,紧跟其后的是默沙东和罗氏,中国收入分别达到35.34亿美元、35.32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7家跨国药企中,仅有赛诺菲的中国收入出现-7.7%的负增长。赛诺菲此前在中国市场上亮眼的产品如Plavix(氯吡格雷)、Aprovel(厄贝沙坦)均在2020年出现了收入下滑。其中,Plavix在2020年的中国收入下滑52%,仅3.41亿欧元,Aprovel中国收入下滑33.4%,仅1.9亿欧元。可见赛诺菲中国市场的增长明显受制于带量采购。
而除了受制于集采的赛诺菲外,其他6家药企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礼来的增幅高达19%。据了解,礼来中国区业绩之所以在2020年取得如此高的增幅,一方面,主要得益于bamlanivimab带来的收入,该产品于去年贡献了8.71亿美元,另外,巴瑞替尼联合瑞德西韦也带来了50%的收入增长;另一方面,礼来8款2014年以后上市新药的联合带来了124亿美元的收入,在公司总体收入中的占比已经超过半数。
在业内看来,带量采购对跨国药企的影响不容忽视。以阿斯利康来说,2020年,阿斯利康在中国区的总收入虽然达到了53.73亿美元,占阿斯利康收入的20.2%。但与2019和2018年高达35%、28%的增速相比,带量采购等中国医改政策还是让阿斯利康中国区的增幅得到了放缓。在此背景下,近些年阿斯利康也通过积极“瘦身”,专注于核心的创新药等业务发展,形成新的业绩驱动力。
再以拜耳的降糖药“拜唐苹”为例,在2020年第二轮集采中,拜唐苹阿卡波糖片降价超过90%,以震惊业界的低价中标。拜耳集团此前发布的2020年半年报显示,拜唐苹的二季度销售额下降73.8%,公告中称主要是中国的带量采购政策,大幅降价无法被由此带来增长的成交量所抵消。
随着集采常态化,药企如何应对降价潮从而保障市场份额是一大问题。在业内看来,实际上,在带量采购、国家医保谈判等政策下,医药市场格局已经生变,无论本土企业还是跨国药企都需要作出适时的改变,目前来看,很多跨国药企都在打破过期原研药不降价的情况。
有业内人士表示,研发创新转型、成熟药资产剥离、营销模式转型和“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型是目前跨国药企正在尝试的转型方式。随着更多跨国药企作出转型尝试,可以预计,未来医药市场格局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