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市场分析】近年来,在药品零加成、控制药占比、带量采购等医药政策的影响下,药品价格下降已经成为大趋势。这对于药企尤其是跨国药企而言是一大冲击,不少原研企业计划放弃院内市场,将视线投向院外市场。其中,包括辉瑞、默沙东、罗氏等跨国药企都加大了零售药店的市场投入,默沙东甚至成立了专门的零售药店开发团队。
在药企加码布局的背后,显然对院外市场充满了期待。但实际上,院外市场空间究竟有多大却仍是一个疑问。
有人士指出了目前院外市场的发展瓶颈,主要包括:院外市场体量较小、零售行业议价能力增强、药价加成受限等几个方面。
其中,在院外市场体量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处方药院外市场占比约20%,相较于80%的院内市场存在较大差距。医药人士透露,实际上跨国药企布局院外市场,并非看中院外市场的潜力,实乃落标的无奈之举。尤其是集采常态化之下,药品下降成为大趋势,对于跨国药企而言更是一大冲击。
在议价能力方面,受集采政策的影响,原研药正加速从医院移出药店,在药店上架的意愿和力度明显增强。同时,随着近年来零售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与处方药企业的议价能力逐步增强,跨国药企的让利将会更加明显。
另外在药价加成方面,今年6月份,浙江医保局发布方案提出,定点零售药店医保药品支付标准统一按医疗机构支付标准上浮15%。这一数字意味着药品在药店加价的上限为15%,业内认为尽管目前未中标产品不受此政策限制,但限制药品在药店的价格或全面推开。
虽然院外市场瓶颈明显存在,但其发展空间仍普遍被业内看好。我国为第二大医药市场,在医保控费、一致性评价、两票制、4+7带量采购等一系列医改新政影响下,行业变革将加快,发展也会加速。
一方面,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药品由医院的收入项变为成本项,公立医院经营药品动力下降。另一方面,带量采购等招采政策出台后,药企品种进院的利润空间大幅下降,需要寻求新的院外市场以量补价。
数据显示,中国药品零售市场从2015至2019年保持稳健增长,年均复合增长(CAGR)为8.0%,而药品市场的CAGR仅为6.1%。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进一步落地,业内预计院外市场的增速将进一步提升。
另外,行业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三医联动”医改推进,医药分开逐渐落地,处方外流成为大势所趋。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0年我国处方药市场总规模可达18900亿元,医院处方流出量约占总体处方量的1/5左右,我国处方外流市场规模将接近4000亿元,而其中处方药零售市场的销量将超过1500亿元。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