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市场分析】近年来,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实现了强劲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医药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已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医药市场,加之2017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ICH以来,CFDA先后通过接受境外临床数据、设立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名单等政策,大大缩短了国内新药进口的时间而导致的。
据各跨国药企公布的2019年三季度报显示,中国市场数据十分让人“吃惊”:默沙东增长90%;罗氏中国大陆市场和香港市场,前9个月业绩增长53%;礼来第三季度中国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33%;阿斯利康前三季度中国区收入同比增长37%。
其实,这一现象让众多业内人士都十分惊讶。因为自从2015年一致性评价政策出炉,国家政策鼓励“国产替代原研”,国内企业给予了很大的期待。一方面本土药企认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将得到政策优惠,一方面认为跨国药企专利过期原研药在中国维持高价的时代将一去不回。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将受到打击。
但随着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施行和推进,后续的逻辑并没有如想象的那样演进,虽然原研药在中国降价,还有一些高价原研药难以进入医院渠道这个重点市场,再加上快速、大比例的仿制替代,跨国药企原研药的市场份额的确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本土仿制药价格更是进一步压低,想象中的红利并没有到来。
实际上,跨国药企的逆势增长主要是得益于近年来,其根据政策背景在进行积极的战略调整,相应地制定并实施了一些转型举措,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研发创新转型、成熟药资产剥离、营销模式转型、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型。特别是2019年,为了稳固甚至进一步加快其在中国的布局,诺华、辉瑞、赛诺菲、GSK、BMS等多家跨国药企更是频频动作。
如罗氏在10月投资8.63亿人民币,在上海建立的罗氏创新中心正式落成,成为其第三大战略中心。还有诺华,在11月份将上海研发中心的运营重点从药物发现转为聚焦于扩大早期临床开发以及哈偶奇临床试验的规模和领域上,从而加快新药的开发。而安进则在前段时间购入价值约27亿美元的20.5%的百济神州股份,双方达成肿瘤战略合作关系。
从三季报和种种事实证明,跨国药企一边观察中国政策改革走向,一边迅速调整自身战略的方法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此外,有数据显示2017-2018年,整个创新药获批数量显著增长,2018年有51款新药获批上市,其中40款是进口。除了进口品种大增,创新药在国内外上市时间差也在减少,以前在欧美市场上市创新药,在欧美上市之后要经历3-5年才可以在中国上市。未来在政策引导下这个时间差将缩减到一年甚至是更短,在欧美市场上市的创新药,跨国药企将会加速在中国引入。
可以预见的是,2020年仍然将有大量已在市场上市的进口新药或将进入中国市场,而同时跨国药企源头还将产生更多的创新药产品,伴随其在中国熟悉程度加大,这个进口增长速度显然还将持续。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制药行业的挑战不是一致性评价,也不是带量采购,而是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让我们和制药巨头正面竞争。未来只有靠创新。”
将来在创新药领域,除少数企业外,国内药企短期内或难以与外企竞争,创新药红利在一段时间内将主要集中于外资药企和少数国内药企,中小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就加大。而这些药企想要顶住压力更好的发展,创新是必须跨过去的坎。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