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5月5日,国家发改委宣布,除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仍实行高出厂价格和高零售价格管理外,其他药品政府定价均予以取消,药价放开政策预期落地。
药价放开可能引发血制品的“涨价潮”
这项决定的出台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之前采用的高零售价限制制度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比如对高零售价的限制不能及时反映市场的供求状态,高零售价的限价与药品集中招标的价格重叠,况且被称作“天花板价”高零售价往往比实际销售价格高出不少,对降低药品价格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
虽然发改委的高零售价取消了,但是药品价格并不会出现普遍的上涨。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药品的价格是由招标确定的,而今年以来招标降价的趋势十分明显,加之招标竞争的日趋激烈,所以医疗机构的药价不太可能出现明显的上涨;而对于政策干预较少的药店,其本身的价格竞争已经比较充分,提高药价对药店并无益处;而药和品种由于建立了谈判机制,价格也难以上涨。
总结上文,小编认为,放开政府定价后,如果想要提价,那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该药品必须是供不应求的,不存在药企和商户间的激烈竞争;另外,该药品的定价不需要通过招标来确定。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药品就是血制品了,因此,血制品行业可能是目前明确的受益行业。
血制品的刚需市场十分庞大,但长期以来受高零售价的限制,血制品并未能依靠供求关系进行市场化定价,虽然行业长期高景气度,但却并没有给企业带来高收益,使得相关公司在庞大的市场面前表现得十分被动。
据悉,随着血浆的采集难度和成本的逐年提升,多数血液制品企业对献浆员的营养补助为200元/人至300元/人之间,比2010年前150元/人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尽管成本压力与日俱增,但售价却被管得死死的。
由于血制品基本都被纳入基药目录,在过去两年,发改委曾两次上调部分血液制品的高零售价,10g/瓶的人血白蛋白从360元提到378元,提价幅度为5%,但相对血浆源的采集难度和成本的提升,5%的价格涨幅可谓“杯水车薪”。
本次药价制度的调整对血制品企业来说是一大利好。相比于多数药品有地方招标价的限制,血制品由于无需通过地方招标就可以直接进医院销售,高零售限价取消后,血制品企业可以根据市场供需自主定价,血制品的“涨价潮”可能即将袭来。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