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冷藏疫苗的包装密封完整性研究
时间:2021-10-25 阅读:973
下面的案例研究描述了某疫苗厂家如何处理-80°C深冷藏时可能存在的容器密封完整性(CCI)问题。当产品正在临床试验时,制造商发现CCI中潜在的缺陷。现象是:稳定性研究中的一个产品瓶被注射器刺穿后,瓶中明显的正压使注射器柱塞向上移动。导致原定计划中的临床试验被中止,生产批次被取消并隔离。之后启动与国家监管机构的讨论,为了描述问题的性质,分析了根本原因并提出纠正措施。实施了适当的纠正措施后,监管机构将批准重新启动试验。
本研究的目标总结如下:
调查用特殊的瓶塞结合低温储存是否存在一个基本的CCI问题。
验证使用顶空CO2的可行性,作为CCI测试的依据。
执行残余密封力(RSF)测试,以了解密封过程的质量和轧盖工艺。
进行了大量的开发研究,包括在低温下进行CCI测试的方法开发。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制造商要求所有产品存放在GMP冷藏环境中,在CCI测试期间,产品样品不允许解冻。由于CCI测试要求是无损的,从深冷藏的样品偏离冷藏环境的时间应保持在60秒以下。
顶空二氧化碳分析
部分产品批次被用于顶空分析:第1批(工程批次)、第2批(用于临床试验的GMP批次)、第3批和第4批(用于临床试验的GMP批次)。总共选择了986个产品样品在-80°C下储存,并将其转移到干冰中,持续时间超过120小时。此外,将阳性对照样品加入- 80°C储存中,与产品样品一起转移到干冰中。阳性对照由装有10微米毛细管的空瓶组成。在干冰上储存后,进行顶空CO2分析。通过检测进入容器顶空的二氧化碳来识别泄漏的西林瓶。对于每次测量,样品从干冰中转移时间在60秒内。
残余密封力测试
残余密封力(RSF)检测作为根本原因分析的一部分,通过顶空分析以调查潜在的密封质量(轧盖)与CCI 结果的相关性。RSF测量与胶塞压缩力有关,因此可用于定量表征密封质量。图2比较了不同批次产品的RSF测量,批次1和批次2的RSF值低于批次3和批次4,表明轧盖工艺不一致,导致RSF值低,使得在深冷藏期间,CCI的风险增加。
图2中的红色数据点属于已被识别为泄漏并被CCI测试剔除的产品样本,绿色数据点属于没有泄漏的西林瓶。这些结果显示了一个明显的趋势:泄漏的西林瓶往往具有较低的RSF值,表明在深冷藏环境下,轧盖松动的西林瓶有较高的风险丧失CCI。
纠正措施
通过顶空分析和RSF测试,得出结论:由于在-80°C冷藏环境,产品批次遭受(临时)西林瓶泄漏以及轧盖工艺的变化。纠正措施如下:
方案1-将储存温度条件调整到较温暖的温度(例如:-20°C)。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已经有长达1年的稳定的数据。
方案2-调整和改进包装密封组件。
在-20°C环境对包装密封组件进行的额外CCI研究表明,在这种温度下,CCI没有出现任何破坏。因此决定增加存储温度为-20°C,重点是生成更多的稳定性数据。此外,还进行了额外的RSF研究,以进一步优化和确认轧盖工艺。
除了这些纠正行动外,还需要解决另一个问题。由于突然断电,产品瓶仍然暂时暴露在深冷藏温度中。Lighthouse支持制造商进行额外的CCI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在快速冻结步骤中失去CCI 的任意西林瓶都可以用顶空CO2侵入量来检测。因此,在快速冷冻步骤后,制造商实施了100 % CCI测试的过程控制策略。用于测试贮存于-20°C环境的产品。
案例研究结论
某疫苗厂家在需要-80°C深冷藏的产品瓶中发现了一个潜在的CCI问题。开发了一种CCI检测方法,使得在此低温下对产品瓶可以进行无损CCI检测。在存储中可进行激光无损测试,使得问题排查成为可能。这些研究证实了该产品西林瓶可能会在深冷藏期间暂时失去CCI。西林瓶在室温下重新密封,导致在给药期间观察到西林瓶中的过压现象。根本原因调查表明:失去CCI的风险与低胶塞压缩和轧盖的质量相关。纠正措施包括将产品存储温度变为-20°C,改进基于 RSF表征的轧盖工艺,并实施100%CCI过程控制。纠正措施得到了监管机构的批准,使制造商能够快速重新启动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