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万合工业制造有限公司

制药网免费会员

收藏

四部委印发制造业创新中心等5大工程实施指南

时间:2016-08-24      阅读:1898

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近日,*、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装备创新等5个工程实施指南,并正式发布。
  
  此次发布的5个工程实施指南,明确了未来五到十年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强基、绿色制造、智能制造、装备创新等领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工作。
  
  1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以突破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方向,建立从技术开发、转移扩散到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合作,积极跟踪发展前沿,通过项目合作、高水平技术和团队引进、联合研发、联合共建等形式,促进行业共性技术水平提升和产业发展。探索创新合作新模式。
  
  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重点领域,兼顾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现有科技资源,以企业为主体,依托已有产业技术联盟,或引导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尤其是转制院所,自愿选择自主结合,构建各类产业技术联盟,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相关资源,探索机制和模式创新,创建创新中心。
  
  2 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
  
  工业强基工程主要解决核心*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的工程和产业化瓶颈问题,构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这两个工程主要解决基础能力问题。组织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集中成体系解决*重点领域标志性基础产品和技术,完善机制、搭建平台,引导材料、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工艺和技术研发机构等有机结合,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解决装备和重大工程发展瓶颈。
  
  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智能型、开放型数控系统、数控机床主轴、丝杠、导轨、大型精密高速数控机床轴承、机器人摆线针轮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及轴承、智能活塞压力计、高速高性能机器人伺服控制器和伺服驱动器、高精度机器人伺服电机和传感器、变频智能电动执行器等核心*部件。开发具有系列原创技术的钛合金、高强合金钢、滚珠丝杠用钢、高温合金、高强铝合金等关键基础材料。推广高性能大型关键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工艺、精密及超精密加工(切削、磨削、研磨、抛光)工艺等*基础工艺。
  
  航空航天装备“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显示组件、惯性器件、大功率电力器件、航空传感器、智能蒙皮微机电系统、紧固件和轴承、SoC/SiP器件、微机电系统等核心*部件(元器件)。开发高强高韧轻质结构材料、高温结构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高性能碳纤维材料、PBO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性能Rusar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耐高低温和高耐候性氟硅橡胶材料、耐650℃以上高温钛合金材料、拉伸强度超过1400MPa的高强钛合金材料、高性能高导热镁合金材料、飞机蒙皮和机翼用铝合金材料、高温合金单晶母合金、标准件用高温合金等关键基础材料。推广热加工工艺与精密快速成形技术、复合材料构件制造工艺、增材制造用高性能金属粉末制备工艺等*基础工艺。
  
  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齿轮、密封件、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智能化电控系统、深水作业和机械手等核心*部件。开发高性能海工钢、特种焊接材料、双相不锈钢、高性能耐蚀铜合金、低温材料、降低船体摩擦阻力涂料等关键基础材料。推广高可靠、高精度激光焊接工艺等*基础工艺。
  
  轨道交通装备“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车轴、车轮、轴承、齿轮传动系统、列车制动系统、轨道交通用超级电容、功率半导体器件、车钩缓冲装置、空气弹簧、抗侧滚扭杆等核心*部件。开发高强度大尺寸中空铝合金型材、绝缘材料、高性能齿轮渗碳钢、新型高分子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推广金属型压力铸造技术、无模化铸造成型技术、双频感应热处理技术等*基础工艺。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电控喷油系统、动力总成电子控制、驱动电机、电机电子控制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及电堆、机电耦合装置、自动变速器等核心*部件。开发轻量化车身复合材料、轻合金材料、动力电池电极和基体、电机用硅钢和永磁材料、特种橡胶、高强度钢、低摩擦材料、弹簧钢、超高强汽车板等关键基础材料。推广轻量化材料成形制造工艺、汽车件近净成形制造工艺等*基础工艺。
  
  新材料“一揽子”突破行动。突破新一代功能复合化建筑用钢、高品质模具钢、圆珠笔头用材料、特种工程塑料、聚氨酯树脂、高性能轻合金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单体、生物基材料、功能纺织新材料、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特种陶瓷和人工晶体、稀土功能材料、3D打印用材料、可再生组织的生物医用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特高压用绝缘材料、智能仿生与超材料和石墨烯材料。
  
  轻量化材料精密成形技术“一条龙”应用计划。针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等装备轻量化需求,采用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及超高强度钢,高性能尼龙、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聚酰胺等轻量化材料,推广铝及镁合金精密成形铸造工艺、塑性成形工艺及连接工艺、超高强度钢精密塑性成形工艺等,实现既“控形”又“控性”的“双控”目标。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耐高温叶片“一条龙”应用计划。立足*的精密铸造工艺技术,实现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以及民用航天等领域的旋转叶轮式热力发动机热部件批量化生产,加快推广应用;有效地推动耐高温陶瓷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等应用以及机械加工、特种工艺焊接、等离子喷涂和电火花打孔等上下游工业领域的长足发展;促进精密铸造行业的高精尖生产制造设备的开发和应用。
  
  高性能难熔难加工合金大型复杂构件增材制造(3D打印)“一条龙”应用计划。产学研用结合,推广钛合金、高强度合金钢、难熔金属等高性能难加工合金大型复杂构件增材制造(3D打印)工艺以及系列化工程化成套装备、质量和性能控制及工程化应用技术,实现“工艺-装备-材料-质量-标准”整套成果在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船舶、重型轨道交通、核电等重大装备研制和生产中的应用示范及工程化推广。
  
  石墨烯“一条龙”应用计划。立足石墨烯材料*性能,针对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引导生产、应用企业和终端用户跨行业联合,协同研制并演示验证功能齐备、可靠性好、性价比优的各类石墨烯应用产品。
  
  3 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绿色发展是大趋势。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共识。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背景下,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发展绿色经济、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清洁、、低碳、循环等绿色理念、政策和法规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绿色贸易壁垒也成为一些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指南》提出,以企业为主体,以标准为,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以绿色制造服务平台为支撑,推行绿色管理和认证,加强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与2015年相比,传统制造业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部分重化工业资源消耗和排放达到峰值。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吨钢综合能耗降到0.57吨标准煤,吨氧化铝综合能耗降到0.38吨标准煤。
  
  在再生资源产业专项方面。重点开展废旧材料、废旧机电产品等资源化利用,实施废钢加工配送系统,废有色金属、稀贵金属清洁分质高值化利用,废塑料自动分选及高值利用,废旧瓶片制纤维,废油除杂重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整体拆解与多组分资源化利用,报废汽车、船舶、工业设备绿色智能精细拆解与分选回收,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等技术改造升级。到2020年,主要再生资源利用率达到75%。
  
  在资源综合利用区域协同专项方面。针对京津冀及周边、长江经济带、珠三角、西部、东北地区资源环境特点,建立一批冶炼渣与矿业废弃物、煤电废弃物、报废机电设备等协同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一批共伴生钒钛、稀土、盐湖等资源深度利用示范项目。
  
  4 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智能转型,推进产业迈向中;聚焦《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开展基于智能制造标准、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基础与信息安全系统的关键技术装备和*制造工艺的集成应用,以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装备制造商与用户联合的模式,开发重点领域所需智能制造成套装备,实现推广应用与产业化,支撑重点领域突破和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在智能制造标准制定、知识产权等方面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支持国内外企业及行业组织间开展智能制造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到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鼓励跨国公司、国外机构等在华设立智能制造研发机构、人才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探索利用产业基金等渠道支持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成套装备等产能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并购。
  
  5 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
  
  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一批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大型客机(C919)成功下线,北斗导航系统突破用户,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创造了世界半潜式平台之zui,高铁、电力设备已经走出。但是与*水平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总体创新能力不足,部分领域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可靠性低;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装备主机面临“空壳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应用推广难等。
  

  《指南》提出,到2020年,基本掌握一批装备设计制造关键核心及共性技术,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及系统集成能力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进入*行列。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技术特色的品牌,大型飞机、民用航天、*轨道交通装备、核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进入市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成套装备以及*农机装备实现规模化应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数控机床以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国产化程度大幅提升。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上一篇:万合公司主持制定两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下一篇:万合公司公司隆重推出*套钛合金高压制备色谱柱
提示

请选择您要拨打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