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通生物:药厂转型智能制造 机器人倒逼员工离岗
时间:2017-06-06 阅读:644
在工厂,当机器人成了新工友;在农村,当一块地既能发电也能种菜种粮……当前,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应用,正在形成全新的生产方式,生产经营变得更快捷、更智能、更。
今起,请跟着我们这组报道,走进不一样的生产一线,感受创新的时代脉动。
河北一些工厂车间里,正在上演机器换人的“好戏”。
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的名片,对于河北制造有着特殊的意义。每一台机器人走上产线,每一次变革都有着极不平凡的故事。
7月10日,记者走进石家庄四药,在工人与机器人之间,感受河北智造的脉动。
两吨重的大家伙上岗
——包装仓储车间工人减少3/4,zui繁忙车间变得冷清
闫莉,是1986年进入石家庄四药的老员工,在石家庄四药的包装车间里干了几十年,没想到这会儿突然跟机器人成了同事。
说到机器换人,zui令她感到不同的是过去热火朝天的包装车间里,已经难见工人的踪影,这些都被四台两吨重的机器人给代替了。
现在,只能在车间里看到:橘色的身躯,长长的铁臂,加上基座足有两吨重。一天24小时不知疲倦,随时开启箱门,静待从流水线传来的一箱箱药品。
装满12箱药后,机器人挥舞手臂接货、关仓、下降,三个巨大关节马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半圆形弧线,将12个输液箱稳稳地堆在托盘上。
“两吨重的家伙,要划出这道美丽的弧线真不容易。”石家庄四药设备总监刘苗说,其实它是在模仿人手臂的动作。
这台4号机器人在每一个关节连接处,都装有一台伺服电机,用伺服电机带动关节实现不同的转数,各关节同时运动,就能让机器人划出一段运动轨迹。
“但是如果各个关节的调节不协调,这条轨迹很可能是凌乱的。”刘苗说,这多亏每台机器人都有一个运动控制卡,相当于机器人大脑,这个软件程序让机器人抓举、搬运变得非常简单。
就像作画一样,在运动过程中确定几个点,比如流水线接药品处、托盘、中间连接处等,只需要把这几个点固定下来,运动控制卡就能自动设定、计算每台伺服电机转数,帮助巨大的机械臂设定一个优美弧线,让机器人既优美又实用。
机器人制造业,轴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工业机器人的制造水平,其实是运动控制卡这种软件程序发挥作用。“因为轴数越多,对程序设定的要求也越复杂,它越能划出类似人手臂的优雅弧线。”刘苗说。
有了机器人,人确实用得少了。石家庄四药平时zui热闹的包装和仓储车间,使用的工人减少了3/4。
机器人倒逼码垛员工离岗
——它能代替重复性劳动,更要求人学习新的技能
石家庄四药巨大的物流仓库中,一天要接收来自生产线上的138万瓶大输液产品,算成包装箱也得有40000箱,按每天每人搬运1000箱计算,得需要拉车、搬运、码垛的员工40人。
今年43岁的刘万强,就是这些工人中的一员。在四药工作了十多年,他日复一日地干着用叉车码垛入库的活。
两年前,*台机器人开始码垛,抢的就是刘万强的饭碗。刘万强说,当时他在这个笨重的家伙面前待了很久,心有不甘。但是日子长了他却看到,“这家伙码起垛来从不觉累,而每台机器人都会自动识别药品箱的包装码,确保与托盘一一对应,差错率基本为零。”
人工是没法跟它比的,刘万强服了。两个月后,刘万强离岗了。可就在这个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由于产线前端的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的大量应用,后期出库时的效率却有点跟不上了。”闫莉说,公司决定大量购买机械化叉车。
不久后30多台新叉车配备到位。离岗后的刘万强,被公司安排培训去开叉车,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驾驶培训学习,他拿到了叉车驾驶证。“现在是特殊工种,不仅劳动强度减轻了,还能拿到比原来多30%的工资和补贴。”刘万强说。
对于低技能、拼体力的岗位,机器人代替人工是迟早的事,但是对于一个不断掌握新技能的工人,则永远难以代替。刘苗认为,机器人不会抢走人的工作,但是需要工人更新自己的技术能力,来确保不被淘汰。
三代机器人,改进六年多
——机器人不是简单的设备替换,而是对生产线的持续改进
让石家庄四药员工齐茹茹zui难忘的,是在软包车间里每天8个小时数输液袋的日子。因为软包输液袋装箱的需要,流水线上要求一个箱子里整齐码放50袋输液药品,每人1分钟就得连续不停地数六七十袋。
“五个一组,一会儿就忘。”齐茹茹说,人很难适应这种重复性的高强度劳动。正是因为如此,这里是*的石家庄四药zui“郁闷”的岗位。2009年时,*代装箱机器人来了,想代替人工数数。
可谁能想到,这台机器人本该非常坚硬的碳素纤维机械手,用了不到三个月就断了。
“主要是*代机器人的运动轨迹抖动,晃动幅度较大。”刘苗说,用形容人的一句话就是这个机器人做得比较“拧巴”,运动轨迹设计得不是很科学,常自己跟自己较劲,所以坏得很快。当时这台机器人的手臂上,打了一层又一层的金属支架。
*代机器人试用后,很快就被退货了。齐茹茹和同事们又开始了数输液袋的生活。
2011年,第二代装箱机器人上岗了,这个机器人稳定性不错,但是“身手有点笨”,速度赶不上。“它装箱每到zui后一次时就会抓掉一个,总是赶不上流水线上的速度。”
去年10月份,刘苗和设计单位一起研发改进了第三代装箱机器人,他们终于*“解放”了齐茹茹和同事们。这台机器人没有之前机器人的手臂容易断裂及抓放不协调等问题。“采用伺服电机对射光电技术来数数,流水线每走三个格,它就伸手抓一次。”刘苗说,基本上0.5秒就能完成一次抓放,数得准、不出错。
三代机器人为石家庄四药的软包车间刷新了生产记录:*代机器人为12万袋/天,第二代机器人增加到24万袋/天,第三代机器人达到了34万袋/天。
机器人的应用不是一帆风顺的事,也不是产线设备的简单替换,而是需要企业不断改进细节,让产线变得更智能。
本文由上海颂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上海颂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过氧化氢技术,其上市的Kino智能终末消毒机器人,依靠其智能化,自动测距,自动分解,自动完成消毒过程成为很多医疗机构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