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膜常见问题答疑(上)
时间:2019-04-09 阅读:2281
01 RO膜进水要求?
理论上讲,进入RO系统应不含有如下杂质:
——悬浮物
——胶体
——硫酸钙
——藻类
——细菌
——氧化剂,如余氯等
——油或脂类物质(必须低于仪器的检测下限)
——有机物和铁-有机物的络合物
——铁、铜、铝腐蚀产物等金属氧化物
进水水质对RO元件的寿命及性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实际生产中无法避免这些现象,根据膜设计手册以及工程经验来讲,膜进水指标控制点在于浊度、硬度、余氯、微生物等指标。
02 RO膜什么时候需要更换?
下列状况且清洗无效情况下,可以考虑换膜:
——标准化产水量降低10%以上
——进水和浓水之间的标准化压差上升了15%
——标准化透盐率增加5%以上
以上的标准(基准)比较条件取自系统经过起初48小时运行时的操作性能。
03 在级与第二级RO之间,是否应该设置脱气装置?
通常不需要脱气。但是针对特殊的要求和进水组成,有时应选用脱气装置。当需要降低CO2或H2S含量时,则是设置脱气装置的主要原因,当水中含H2S或周围环境存在飞尘污染可能时,应采取真空脱气方法。
04 怎样将铁污染清洗掉?
亚硫酸氢钠是有效的清洗铁污染的方法。
05 膜元件能否暴露在低于冰点的温度下?
可以。但是如有条件,必须避免,如果膜元件不慎发生结冰现象,使用之前必须缓慢让其融化,而且发生这种情况后,不再符合质保条款。
06 怎样使用杀菌剂DBNPA?
有两种加药法,间歇加药和连续加药。间歇加药要根据生物污染的严重程度而定,Ê当水中生物污染敏感性较低时,采用含有效成份20%的溶液50~170ppm,每5天给药一次,每次30分钟~3小时;Ë但当水中菌落总数102CFU/mL以上时或已知有生物污染的系统,采用含有效成份20%溶液170ppm,每5天给药一次,每次3小时,一旦系统的生物污染消失,应采用连续加药的方式,以上述20%的溶液,连续给药量10~15ppm,根据细菌含量的波动,则可以增减给药量,DBNPA的主要功能是可以抑制进水中细菌含量到极低的程度,防止生物污染。
07 怎样知道膜是否已受到污染?
以下是污染的常见症状:
——在标准压力下,产水量下降
——为了达到标准产水量,必须提高运行压力
——进水与浓水间的压降增加
——膜元件的重量增加
——膜脱除率明显变化(增加或降低)
——当元件从压力容器内取出时,将水倒在竖起的膜元件进水侧,水不能流过膜元件,仅从端面溢出(表明进水流道*堵塞)。
08 在膜系统开机之前是否应该赶走系统内的空气?
我们要求必须以低压低流量将空气赶走,才能启动膜系统。该操作的压力在0.2~0.4MPa之间,低压冲洗排气时,应让所有的浓水和产水排入下水道,如果压力上升过快,而膜元件和压力容器内还有空气时,将会在元件的水流方向和径向产生额外的冲击力,严重时会使膜的外皮破裂。
09 陶氏湿元件是如何保护的?
湿元件用1%(重量)亚硫酸氢钠保护,而超纯水抛光膜元件用500ppm(重量)亚硫酸氢钠保护。
10 膜系统能否频繁的启停?
膜系统是按连续运行作为设计基准的,但在实际操作时,总会有一定频度的开机和停机。当膜系统停机时,必须用其产水或经过预处理合格的水进行低压冲洗,从膜元件中置换掉高浓度但含阻垢剂的浓水。还应采取措施预防系统内水漏掉而引入空气,因为元件失水干掉的话,可能会产生不可逆的产水通量损失。
如果停机小于24小时,则无需采取预防微生物滋生的措施。但停机时间超过上述规定,应采用保护液作系统保存或定时冲洗膜系统。
11 膜元件上安装盐水密封圈其方向怎样确定?
要求膜元件上的盐水密封圈装在元件进水端,同时开口面向进水方向,当给压力容器进水时,其开口(唇边)将进一步张开,*封住进水从膜元件与压力容器内壁间的旁流。
12 在元件安装时,应该用什么溶液润滑压力容器?
甘油。若无法获得甘油,宁可采用经预处理的合格水湿润即可。不得使用其它任何物理化学性质不明的化学试剂或工业与民用洗涤剂等。
13 反渗透能脱除微生物如病毒和细菌吗?
反渗透(RO)非常致密,对病毒、噬菌体和细菌具有非常高的脱除率,至少在3log以上(脱除率>99.9%)。但是还须注意的是,在很多情况下,膜产水侧仍可能会出现微生物再次滋生,这主要取决于装配、监测和维护的方式,就是说,某一个系统的脱除微生物的能力关键取决于系统设计、操作和管理是否恰当而不是膜元件本身的性质。
14 温度对产水量有何影响?
温度越高,产水量越高,反之亦然,在较高的温度条件下运行时,应调低运行压力,使产水量保持不变,反之亦然。
15 什么是膜压密化?为何发生?
在高温高压条件的协同作用下,会出现膜的压密化现象,其结果会造成产水量或系统的出力下降,压密化是膜性能的不可逆衰减,事实上,复合膜比醋酸纤维素膜更耐压密化,但是频繁的水锤作用也会引起膜的压密化,必须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