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品牌 品牌
工程商厂商性质
苏州市所在地
无菌隔离器验证 • 确认4Q(DQ,IQ,OQ,PQ) 菌检查试验应用隔离系统时,相关的风险管理应贯穿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确认、使用、监测、维护和周期性回顾等工作流程中。 无菌隔离器验证 • 确认4Q(DQ,IQ,OQ,PQ)设计确认(DQ)、IQ安装确认(包括文件,环境,管道,等确认),OQ运行确认(含报警功能等操作确认),PQ性能确认(风速确认、高效过滤器检漏测试、洁净度检测确认、气流流型确认、空载灭菌测试、满载灭菌测试、生物测试)等 隔离器等设备验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SCOPE-范围 PURPOSE-目的 RESPONSIBILITY-职责 REGULATION AND GUIDANCE-法规和指南 GOOD DOCUMENTATION PRACTICE文件管理规范 EXECUTANT OF DOCUMENTS- 文件执行人员 TESTING LIST-测试清单 GENERAL CONCLUSION-总体结论 Air velocity qualification风速确认 leak test of HEPA filters高效过滤器检漏测试 particle count qualification洁净度检测确认 Air-flow pattern qualification—气流流型确认 Sterilization validation (Non-load)—空载灭菌测试 Sterilization validation (Full-load)满载灭菌测试 microorganism test—微生物测试 |
设计确认DQ 关注隔离系统的关键性能,确认其满足法规的一般性要求并考虑用户的使用特点。 安装确认 1、安装确认是对隔离系统进行现场检查,确认设备及其配套部件的供应与合同一致,制造符合设计要求,并已按照要求进行正确安装。 2、在安装确认中,对于因设备配置缺失、选材错误、安装不当等造成的风险应重点关注。 |
安装确认IQ(包括文件,环境,管道,等确认) 设备说明-详细说明型号和序列号; 所安装仪表的清单及其序列号、校正日期、指示其关键性的指示标志(关键/非关键)。一般来说,仪表的数据单应包括供应商、型号序号、序列号、标牌号、校正频率; |
运行确认OQ 1、操作性能 (1)证明所有报警功能均能按照设定的要求正常工作及隔离系统可按设定参数值运行。 (2)计算机化控制的隔离系统还应关注用户权限测试和数据记录功能测试。 2、隔离系统完整性 (1)隔离系统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应能保持良好的完整性。完整性测试通常包括:已安装的高效空气过滤器的检漏、舱体的完整性、手套-袖套组件和半身服的完整性。 (2)高效空气过滤器需确认其安装正确,过滤器及安装框架无缺陷和渗漏,应至少对安装于舱体的末端过滤器进行检漏,包括单向流系统的循环高效过滤器和非单向流系统的进风高效过滤器。 (3)非单向流系统还需评估舱体排风高效过滤器的泄漏风险。 (4)舱体完整性可通过压力变化法或恒压法验证设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测试期间应维持背景环境的稳定,避免温度和压差的剧烈变化,建议测试起始压力不低于日常设定的工作压力的2倍。 (5)手套-袖套组件和半身服完整性泄漏测试,在目视检查的基础上,手套-袖套组件采用手套检漏仪或其他经验证的方法进行物理检测。 3、压差 应验证隔离系统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维持舱体正压差的能力。 (1)静态条件下压差范围通常为20~50Pa,最高不超过100Pa。 (2)动态条件下,可由实验人员在进行模拟无菌检查和空气釆样操作的同时记录舱体压差,正常操作时应始终维持正压。 4、气流 气流测试包括风速及换气次数测试,气流流型测试。 (1)应确认设备在无菌检查状态下的风速和换气次数。 (2)单向流隔离系统应进行风速及均匀性确认,测试方法可参考《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第3部分:检测方法》的现行国家标准中附录B4进行。 5、表面灭菌循环确认 (1)该过程的目的在于确认所执行的表面灭菌程序各步骤正常,运行值和设定值相符。 (2)应针对制造商的操作要求选择适宜的表面灭菌方法,并确定该方法的操作步骤。 (3)灭菌剂分布的合理性可通过足够数量的化学指示剂或生物指示剂布点的方式确认。应在满载条件下确认灭菌剂的分布,物料和试验工具满载的模式图应当记录确定。 (4)在表面灭菌完成后,应通入洁净气流将灭菌剂排出,在排出过程中可以采用催化分解装置,应注意评估灭菌剂排出过程的安全性。 |
性能确认 PQ 1、表面灭菌效果确认 (1)隔离系统舱体内表面、内部的设备及进入舱体的各种物料都应经过处理以降低微生物负载。 (2)用于隔离系统、试验物品的表面灭菌方法应能达到使生物指示剂下降3~6个对数值的效果。使用充分数量的生物指示剂进行试验可以从统计学上证明表面灭菌效果是可以再现以及灭菌剂的分布是否合适。尤其要注意那些灭菌剂浓度较低的地方。隔离系统内物品和设备满载时需要用更多的生物指示剂进行试验。 (3)应根据工作流程设计和无菌维持情况,确定隔离系统表面再灭菌的频率(参照隔离系统内部环境的无菌维持)。 2、灭菌剂残留确认 (1)在表面灭菌完成后,应通过能有效测定残留的低浓度量程检测器(或测试管)监测舱内灭菌剂的浓度,保证在无菌检查开始后,舱内的灭菌剂残留量不得影响无菌检查的结果。 (2)环境中灭菌剂浓度应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 3、隔离系统内部洁净度确认 (1)隔离系统舱体内部的洁净环境应进行确认,其悬浮粒子(静态的),沉降菌,浮游菌和表面微生物按照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指导原则9205)测定,应符合GradeA空气洁净度的要求。 (2)离线灭菌的RTP传递容器,应当根据离线灭菌方式(如湿热灭菌,辐射灭菌等)进行灭菌效果确认。 |
隔离系统的再验证 为保障隔离系统在生命周期内的稳定运行,维持有效的验证状态,用户还应根据风险评估情况制定隔离系统的再验证计划。 1、隔离系统的再验证一般包括年度验证和期间核查,用户应按照文件化的程序及规定的可接受标准实施再验证。 2、再验证计划应围绕密闭系统的完整性,灭菌程序的有效性,无菌状态的维持能力等关键性能进行评估。 3、再验证的结果应形成记录并保存。 4、重要仪器仪表,应定期进行校验。 5、用户在设备使用中,出现运行程序或参数变更、维护时更换重要配件、发生运行异常并完成维修后、安装场地变更以及长时间停用后的再启用等情况时,也应进行相应的再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