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市场分析】在当前医药行业格局中,2025-2028年将是中国创新药企业集体步入盈利期的关键阶段,2025 年更是被视为行业跨越盈利的关键一年。
分析指出,2025 年,众多利好因素汇聚,为创新药企业的盈利之路铺就基石。如医保谈判的积极推进,为创新药打开了广阔的市场大门。据悉,经过2024年医保谈判,76%的创新药产品获批进入加速销售通道,这使得创新药能够更加顺畅地进入医院销售渠道,较大地提高了产品的可及性。与此同时,国内创新药审批速度不断加快,仅在 5 月 29 日,就有 11 款新药获批上市,审批效率的提升,使得药企能够更快地将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收入,加速了资金回流。
另外,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许多创新药企业在 2025 年逐步跨过盈亏平衡点。如信达生物等企业成功实现扭亏为盈。根据信达生物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2024年收入94.2 亿元,同比增长51.8%。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头次在Non-IFRS准则下实现盈利3.32亿元,相较2023年亏损5.15亿元完成“V型反转”。
机构指出,信达生物创新产品放量驱动收入高速增长,2025 年商业化趋势有希望保持强劲。公司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市场地位稳固,根据合作方礼来年报,2024 年信迪利单抗销售额约5.26 亿美元,剔除汇率影响同比增长35%。截至公司年报公告日公司商业化产品组合扩大至15 款,新增包括氟泽雷塞(KRASG12C)、他雷替尼(ROS1)、利厄替尼(EGFR TKI)、匹妥布替尼(全球头款非共价BTK 抑制剂)以及中国甲状腺眼病领域70 年来头款新药替妥尤单抗。机构预计2025 年随着重磅产品玛仕度肽(GLP-1/GCG)、匹康奇拜单抗(IL-23p19)有望获批上市,信达生物有望进入创新肿瘤和慢病产品双轮驱动的新阶段,驱动产品收入持续高速增长。
再如百济神州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头次实现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季度盈利,经营利润达 1110.2 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则为亏损 2.61 亿美元。
分析指出,自 2015 年以来,国内药企持续的研发投入开始结出硕果。一方面,外部授权交易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流。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的首付款已达到去年同期的 90%,这无疑为企业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国内规模化生产的逐步实现,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随着研发管线的不断成熟,研发费用也呈下降趋势,成本的降低进一步释放了利润空间,推动企业实现盈利。
而从长期发展眼光来看,2025 年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创新药估值系统性提升的起点。如丙类目录政策为商业健康险和医药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创新药企业的估值也将经历逐步抬升的过程。自 2025 年国家医保局明确商保与医保协同支付政策后,创新药支付环境显著优化。惠民保等商保覆盖品种扩大至 20 余款创新药,患者自付比例下降至 30% 以下,药品可及性大幅提升。叠加科创板、港股 18A 通道对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的持续支持,行业估值逻辑从 “研发管线估值” 转向 “商业化兑现估值”。
此外,技术突破与创新同样是推动创新药企业迈向盈利的关键动力。近年来,基因编辑、ADC(抗体偶联药物)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新进展,为肿瘤、罕见病药物研发带来了新希望,推动了创新药产品的迭代升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与市场潜力。同时,在政策层面,国家对创新药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创新药研发国际化,简化审评流程,积极推动国产创新药出海。2025 年新版医保目录的执行,进一步加速了创新药进院流程,为创新药的商业化进程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综合而言,2025 年对于中国创新药行业意义非凡。在收入放量、盈利跨越和估值抬升的多重利好下,行业迎来了系统性投资机会与发展新契机。创新药企业应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提升自身商业化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在实现盈利增长的同时,推动中国创新药行业迈向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