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行业动态】近日医药行业现“蛇吞象”式并购。即海尔生物、上海莱士近日双双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由海尔生物通过向上海莱士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上海莱士并发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资金等相关事项。
业内指出,由于上海莱士的总市值、净资产及业绩规模均远超海尔生物,本次合并也被市场称为“蛇吞象”式并购。
资料显示,上海莱士的主营业务为生产和销售血液制品,主要产品为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等,是目前中国大型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之一,被外界称为“血王”。在业绩方面,上海莱士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3.14亿元,同比增长6.39%;归母净利润为18.38亿元,同比增长2.81%。
而海尔生物面向医药生物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生命科学用户和医院、疾控、血站、基层公卫等医疗卫生用户,已形成生命科学和医疗创新两大板块,提供以智慧实验室、数字医院、智慧公共卫生、智慧用血等为代表的数字场景综合解决方案。
但从业绩上看,2024年前三季度海尔生物实现营业收入17.82亿元,同比下降2.43%;归母净利润为3.09亿元,同比下降13.45%。
除了业绩方面的差距,二者在总市值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距。根据数据显示,截至停牌前,上海莱士总市值为479.3亿元,而海尔生物的总市值为111.9亿元。
据了解,海尔生物与上海莱士均为海尔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而近年来,海尔集团一直围绕着大健康产业链进行“延链、强链、补链”,此次推动海尔生物与上海莱士整合,将有助于双方整合血液制品上游和中游资源,完善血液生态产业链布局,降低成本,提升双方在血液制品行业中的竞争力。
海尔生物相关人士表示,本次交易之所以选择海尔生物作为存续主体,主要因为海尔生物属于科创板企业,两家公司科创属性都很强,因此不论是从现在的政策支持、公司的发展定位来看,科创板可能是更加符合其战略选择的一个方向。
据了解,海尔生物上市5年来,一直围绕着产业链上下游持续并购,快速成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的“链主型”企业。
对于血液制品行业,国家自2001年5月起不再批准新的生产企业,对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且少数企业拥有多张生产牌照,行业的壁垒较高,生产企业牌照资源非常稀缺。
上海莱士现有浆站44家,海尔生物将上海莱士纳入旗下,那么海尔生物就是行业内浆站规模大并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业内表示,加强产业链优势,这未尝不是一条加固行业头部地位的快速通道。
不过,海尔生物亦在公告中提示:本次交易正处于筹划阶段,交易双方尚未签署正式的交易协议,具体交易方案尚存在不确定性。本次重组尚需履行必要的内部决策程序,以及取得相关有权监管机构批准后方可正式实施,能否实施尚存在不确定性。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