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行业动态】抗体偶联药物 (ADC)市场空间广阔。有数据预测,在中国市场方面,2024-2030年,ADC药物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25.71%,2024年,预计这一市场规模达到74亿元人民币,到2030年,这一市场规模预计有望达到292亿元人民币。此外,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ADC药物研发管线已经超过120个,研发企业已经超过70家。
而在ADC领域,药企“强强联合”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如2024年刚开启,罗氏就发布消息称牵手宜联生物,斥资近10亿美元引进临床前候选药物以开发下一代c-MET ADC抗癌药。
据悉,1月2日,罗氏制药发布消息称,宜联生物宣布已与罗氏达成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靶向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的下一代抗体偶联药物候选产品YL211(c-MET ADC),用于治疗实体瘤。根据协议,罗氏将向宜联生物支付首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5000万美元,另外还有近10亿美元的开发、注册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基于全球年度销售净额的梯度特许权使用费。
资料显示,c-MET为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的成员之一,与肿瘤的形成、侵袭性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是治疗上皮间质转化的关键靶点。尽管包括ADC在内的多种c-MET靶向疗法对实体瘤患者已显示出疗效,但在全球范围内仍存在为患者提供更优治疗选择的机会,以解决巨大的未满足的医疗需求。YL211目前处于临床申报阶段,采用了宜联生物新一代TMALIN ADC平台技术,并配合以高特异性的c-MET抗体。YL211已在多种临床前肿瘤模型及安全性评价实验中展现出具潜力的疗效及安全性。
此外,业内人士表示,刚刚过去的2023年更是国产ADC药物的出海“大年”。有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药企达成的已披露金额的创新药出海交易已有26起,从产品类型来看,药物授权出海集中在ADC产品,有12起。
如2023年英国药企葛兰素史克(GSK)曾2次与翰森制药达成ADC相关药物战略合作;德国药企BioNTech已与两家中国创新药企就4款ADC候选药物达成合作。而美国药企辉瑞(Pfizer)、百时美施贵宝(BMS)和德国药企默克(Merck KGaA)也纷纷与国内创新药企达成ADC相关药物战略合作。
如12月15日,和铂医药公告,其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苏州)有限公司与辉瑞完成收购的Seagen就靶向人间皮素(MSLN)的ADC候选药物HBM9033的全球临床开发及商业化签订5300万美元预付款和近期付款,及最高达10.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和特许权使用费的独家授权协议。目前,HBM9033正在美国开展临床一期研究,以评估其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抗肿瘤活性。再如百利天恒“牵手”百时美施贵宝,将自己的ADC药物BL-B01D1权益授予后者,这一交易的首付款为8亿美元,潜在交易总额最高可达84亿美元等。
作为海外授权的香饽饽,国产ADC“出海”动作频繁。从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国产ADC出海交易金额已经超过200亿美元,其中科伦博泰通过授权默沙东9款产品,拿下超118亿美元的潜在交易金额(按合同签订时计)。业内表示,若从出海交易次数来看,排在靠前的企业有科伦药业、石药集团、映恩生物、康诺亚等,出海ADC药物靶点主要涵盖了HER2、TROP2、Claudin18.2等。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