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市场分析】近日,第五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上海正式开标。从结果来看,第五批集采亮点颇多。共计62个品种,355个产品(品规)参与投标,就有61个品种中标,中标率高达98%。除此之外,公开资料显示,中标品种2020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合计就已超过800亿元。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也创下新记录,降幅达56%。实际上,自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已开展5批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覆盖218个品种,涉及市场容量达2200亿元。集采的开展,给患者带来了很多利好的同时,也在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
目前,在带量采购常态化造成越来越多药品降价的背景下,业内普遍认产品中标后仍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是在竞争对手越多,竞价越胆战心惊当下,药企需制定更合理的报价策略,才能获得更多市场发展空间。那除了根据实际情况的报价策略外,企业还可以运用哪些策略提高中选机会呢?
对此,业内认为,不同企业报价差异较大,报高价与低价不仅是企业成本考虑,还与企业定价模型测算能力相关。企业尽努力与集采产生关联,同时制定带量采购模型、以及定价模型,通过定价模型力争将价格逼近中标线,再然后通过规模效应提升企业整体效率,缩减成本。
其次,拥有“独家”、“首仿”等技术革新手段的企业也将拥有更多话语权。其实,目前从多轮集采整体来看,基本印证了过评企业数与平均降幅的正比例关系。因此药企提前布局,抢占首仿药,建设原研药专利库,提前进行专利布局,加强投入,争做首仿药,或者至少是前5家,也还有可能享受更多集采利好待遇。
另外,药企也可以适当先加速推进冷门产品研发。当前避开大品种聚集领域、热门领域,瞄准小治疗领域发力,寻找空白点也已成为药企提高竞争力的不二的选择。但由于短时间内部分药企难以调整,以及原料制剂一体化也并非一日之功;因此企业可以适当先加速推进冷门产品。其实本轮产品中造影剂、骨骼等品类的产品平均降幅相对缓和,就是一个好的案例。市场规模不算少,竞争不算激烈,在加速瓜分这部分市场同时,还可以避开低价竞争。
总的来说,随着“4+7”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的持续实行,全国集中采购已经成为大势,未来大量药企降低药价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合理设置短中长期的开发、申报、竞标策略,将成为企业在市场淘汰赛中活下来的重要一环。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