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行业动态】授权合作(License)是近年来制药领域出现的一种产品引入方式。依据引入方向不同,License可以分为License-in和License-out两类,其中前者是引入方付费向授权方购买许可,后者则是授权方收费向引入方授予许可。目前,中国与各国的创新药项目许可和合作开发日益活跃。而License in由于既能快速整合外部协同或互补资源,为药企尽快带来符合整体战略规划的产品线,又能快速成就一批以License in为主打的创新药公司,交易活跃度也开始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第2大医药市场,不断增长的患者人口、大量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新的监管改革和市场准入拓宽,都推动了对高质量创新药物的需求。面对这些需求,License-in商业模式开始在中国慢慢普及,并逐渐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进入2021年,中国创新药企业的License in模式开始持续升温。如2月18日,华东医药就双特异性抗体PRV-3279与美国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Provention Bio(Provention)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该在研产品在大中华区的两个临床适应症,分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预防或降低基因治疗的免疫原性疗法。根据合作协议,华东医药将向Provention支付600万美元的预付款,1150万美元的研发和生产支持经费,以及不超过1.72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两位数的净销售额提成。
2月17日,豪森药业宣布与Scynexis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在大中华区(包括香港、澳门及中国台湾)开发和商业化ibrexafungerp的权益。豪森药业将向Scynexis支付1000万美元预付款,以及潜在的里程金额和销售提成。
除以上案例外,截至目前,License-in模式的影响范围还在持续扩大。除行业精英外,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也开始主动“攒局”,利用资金、人脉、项目资源等诸多优势打造豪华团队+项目的明星组合,趁势推动估值一路上扬,并借港股及科创板等资本市场东风迅速IPO。
从以上综合来看,业内认为,过去一段时间,虽然License in模式饱受争议。但是,通过诸多企业发展至今的的BD能力、执行力正不断让市场看到,基于license in、First-in-China、Only-in-China的策略具备很大价值。目前,这一模式也正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提高创新水平的一条新路径。
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license in案例不断正对,license-in的赛道也变得日渐拥挤。从疾病领域分布来看,2020年License in的项目和近5年来的情况一致,肿瘤领域已成为药企扎堆的热门靶点,内分泌、神经科学等领域较近年交易趋势没有变化;不过,受疫情的影响,原本不是热门的感染领域近年交易项目激增,除此之外,眼科也是交易活跃度不断增加的领域。
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业内认为license in的价格必定水涨船高,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估值泡沫。而这种情况下,市场相对有限的license in药物上市后,能否使得买入方回本、获利,将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企业如何在新形式下,能够真正凭借超群的战略眼光、选品种能力、临床推进能力、销售能力让患者临床获益,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