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市场分析】据众成医械研究院数据,截至2020年10月底,国内246家上市医药企业中,有161家医药企业有布局器械产业,占比高达65.45%,布局器械产业的上市药企占比近七成。
另有数据显示,今年近200家上市医药企业中布局医疗器械的比例从2019年的不到40%快速增长到了65%。并且从细分领域来看,布局器械产业的上市药企主要是流通企业,超过90%的医药商业上市企业触及医疗器械相关业务。
笔者了解到,自2020年1月1日以来,全国企业经营范围新增医疗器械的多达3000多家,其中不乏一批医药企业纷纷新增“第2类医疗器械的批发与销售”业务。
例如,海翔药业年初公告称,因公司业务发展需要,结合公司自身业务实际情况,拟增加公司的经营范围,同时修订《公司章程》中的相应内容。海翔药业表示,公司拟在原经营范围中增加“第2类医疗器械生产;消毒剂生产”。
三鑫医疗也在相近时期发布公告称,公司积极开展了“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江西省第2类医疗器械的注册申请工作。2月28日,公司向江西省药监局申报的“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第2类医疗器械注册申请获受理。
在业内看来,面对带量采购、医保目录调整等新政策新形势,很多中国传统药企都受到了冲击,都在思索如何寻找新的出路,包括布局创新药、并购等方向。而面向需求持续扩张的医疗器械领域展开布局,也是药企寻求突破的一个方向。
那么,医疗器械真有那么“香”吗?实际上,医疗器械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中国制造2025》等相关利好政策也不断出台,支持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助力产业发展壮大。当前,中国已成为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0)》显示,2019年全国医疗器械主营收入达到7200多亿元,同比增长12.9%。
长远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因素的驱动下,医疗器械市场需求也将持续扩张,国产医疗器械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同时进口替代步伐将加快。
值得一提的是,集采政策正倒逼高值耗材创新升级,头批纳入集采的冠脉支架从万元降至700元,未来随着集采政策的推进,整个医疗器械市场都将洗牌。
业内认为,在此背景下,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业务多元化布局,或单一产品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在差异化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的国产有望受益。而一些规模小、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中小型企业要么被大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兼并、重组,要么被淘汰出局,未来行业集中度将得到提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医疗器械产业尚存多个短板,例如技术水平低、制造水平不足等,在领域, 医疗器械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均被国外企业垄断,“卡脖子”问题严重。因此,业内认为未来国产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或将以原材料、核心零部件等的国产替代和产业化为重点。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