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网 行业动态】近日有消息称,一家初创药企研发的主要产品是某替尼类肿瘤靶向药,因为其后期的临床数据不尽人意,投资方不愿意继续投资,企业只能原地解散销售团队。同时,其解散补偿方案也在业内引起了热议。
笔者注意到,随着新一轮医改的不断深入,这个曾经攫取医药发展红利的行业似乎陷入了困境,裁员、高管离职消息频频被传出。如前不久嘉林药业在扩面集采中掉标,也宣布了解散销售团队。“带量采购中标的销售团队解散,没中标的也解散,这就是现在的行业现象。”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行业处在巨大的变革中,以往的药品价格体系、销售模式等都已经被打破。如在‘4+7’集采背景下,药品价格、医药代表的作用、销售营销模式、药企产品结构等都处在深刻变革中。
而且,不止在中国市场,近来,市场也不断曝出跨国药企销售裁员的消息。从今年1月起就有多家大型跨国药企宣布裁员计划,如辉瑞宣布关闭2家印度工厂,礼来裁减在法国工厂的人员、阿斯利康美国工厂裁员。近日又有报道称,默沙东宣布从2020年1月3日起,将在美国多个州裁撤约500个职位,主要影响销售人员以及少量的市场营销人员。
表面上看,药企裁员都表示是为了削减成本,聚焦优势业务以及战略架构调整,但这背后更多的是产业格局的剧烈变动以及市场格局的重新塑造,而“4+7”带量采购等政策下引发的一系列变革,也越发加大了这一影响。实际上,《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目标任务总结起来就是,实现药价明显降低,减轻患者药费负担价。
从今年的采购谈判中,药企间的价格竞争非但没有舒缓,反而更加激烈其实可以看出。为了用价格抢市场,生产仿制药的企业对价格放得更开了,掌握
原料药生产的药企更有底气降价了,而原研药生产企业更舍得降价了,绝大多数的企业给出的竞标价格都比去年竞标价格下调更多。
这也就导致中标产品虽然市占率提高,但是中标价格大幅下降。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也难有大幅增长。因此,即便产品中标,企业也养不起全部的医药代表和整个销售团队。而产品单一的未中标企业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正处于调整转型窗口期的医药产业来说,目前药企传统商业运营模式的转型、投资策略的调整和新能力的建设及提升都迫在眉睫。而国家创新驱动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地,正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巨大机遇。据了解,本土如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石药集团、科伦药业等,尽管没有直接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传出,但也都已经转向创新药和不易被模仿的仿制药,来丰富产品线,增加竞争力。
总的来看,医药格局生变在所难免,药企需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企业自身需求进行调整人才结构,而相对的医药代表们也要根据企业的转变,进行自我规划,快速做出决断。在整个行业都在变化的情况下,一成不变只能是坐以待毙。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