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药网 编辑视点】随着中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与支持,中医药迎来新的机遇。但与此同时随着各种利益的驱使,中医药市场黑幕也令人震惊。如何让市场“黑幕”曝光于阳光之下?让中医药真正为人类身体健康造福。
加强整顿,完善检测规范
打击中医药市场“潜规则”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对中国人民的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中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一定的检测规范,对人体健康也产生一定的危害。近日,新华社记者接到投诉反映,由于使用了用硫磺熏蒸过的浙贝作为原料,很多成品药中被检测出较高的硫磺含量,太极集团、通药集团、哈药集团、云南白药集团等多家药企或涉其中。而媒体在多地调查中也发现,硫磺熏蒸浙贝犹如医药行业的“三聚氰胺”,已经成为
中药材行业的潜规则,而有关检测标准的缺失则让这一潜规则发展成为“明规则”。
面对此种现象,很多专家呼吁,中药检测标准亟需规范,要促进中医药的长足发展,需要完善各种标准,及时“清理门户”,这样才能让中医药行业变得更加规范,中药的药效才能不断提高。
据了解,为了打击行业“潜规则”,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各级有关部门也不断发力。3月31日,湖北省食药监下发通知,将开展针对中药
制剂生产专项检查。为了进一步加强中药制剂生产的监督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安全风险,湖北省局定于2016年4月至6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中药制剂生产企业监督专项检查。
国家药监总局在2015年度食品药品案情联合分析会上指出,今年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将继续以查处重大案件为核心,严厉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的行业“潜规则”。在2016年,预计针对医药行业整治风暴仍在延续,而中药或许是被整治核心之一。据了解,今年来不少药企被收回GMP证书!从各地发布的公告看,生物制品和注射剂等高风险药品生产企业、中药制剂生产企业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均成为飞检的重点对象。
运用高科技检测仪器
让中医药“毒瘤”无藏匿之地
加强市场整顿,完善检测规范,这对于中医药市场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要将“毒瘤”揪出来,还需要先进的检测仪器。
近日,广东药科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博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理事、中国中药协会中药品种开发与培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肖雪博士,在2016广州药品质量控制论坛上指出,“中药制药过程一般包括提取、浓缩、精制、配制、制剂等步骤,每个环节都对中药制剂的终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目前,中药生产多手动操作,部分生产线上了自动化系统,对生产过程的参数进行主要控制,缺乏对生产过程关键性质的在线检测”。
他在“中药制药过程关键工艺阶段近红外在线监测研究”报告中提到,近红外由于其明显的优势,非常适用于中药制药生产过程的在线监测。近红外光谱在线分析的优点包括分析速度快(毫秒、秒级);样品基本不需预处理、操作简单;无浪费、无污染,可非接触测量;一次光谱扫描可测定多种成分和指标;分析结果的统计准确度逼近标准方法;工业上可以做到实时监控。
好的检测技术与仪器对于中医药检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是“多快好省”的绿色分析技术,是中药质量在线分析、智能控制的仪器基础。
而《中国药典》推崇的药物分析方法,液相色谱具有、高速,高灵敏度、高准确性,能对多种化学药品和中药进行准确的分离检测。其中薄层色谱法作为一种经典的分析方法,具有简便、快捷、灵敏、、准确等特性,在鉴别化学药及复方制剂、中药材、中成药及复方制剂的真假方面有很强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增强,中医药正以其独特优势不断得到大众的信赖和认可。“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发展,国务院近期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但是中医药发展质量标准缺失、药材质量等问题令人担忧。促进中医药发展,中药检测是重要环节,研发、运用高科技含量,高标准的
中药检测仪器,这对于中药检测以及中药质量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作用。
热门评论